(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什麼是ESG、什麼是CSR?永續與大眾、甚至企業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議題會如此的紅呢?這篇文將統整當代ESG的脈絡結合企業案例,分成三個章節。
1️⃣什麼是ESG
2️⃣為何要做ESG?
3️⃣案例探討:企業該如何實踐ESG?
一、什麼是ESG?🤨
✅ ESG概念的由來
2004年:聯合國就於《Who Cares Wins》報告中提及到了ESG的概念,當時所闡述的即是表達企業若需符合永續發展的願景,即需要在企業經營理念以及評量標準當中加入「環境」、「社會」以及「企業治理」之概念。
2009年:聯合國提出了「八大項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MDGs)」,消除貧窮、饑餓、疾病、對婦女的歧視等問題,為針對當時整體大環境和社會所面臨之困境點出具體的問題,希望世界朝此方向進行改善。
2010年:因為企業在社會上日漸增加之影響力,聯合國為倡導企業永續發展之概念,鼓勵企業於進行商業活動時,除了考慮企業利潤外,也會重視對相關利益者之影響(例如:社會與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而產生了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的概念
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減增SDGs)作為2030年之永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性別平等等,以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給予整體社會永續發展之方向給予更加明確的方向,也將永續發展的概念日漸擴大,希望能夠解決現行社會上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境,相對於 MDGs 的發展方向只針對開發中國家擬定,SDGs 更為普遍,不分開發中國家或先進國家,而是以所有國家為對象
2019年:世界企業開始重視ESG的概念,也同時將其視為實踐CSR(社會企業責任)的指導方針,以往許多投資機構也將其作為投資與否的前提或是參考因素,許多國家也都分別對大企業做出了一定的相關規範。
✅ ESG的內涵
ESG,是E(environmental)、S(social)、G(governance)的簡稱,認為一個組織之永續績效,可從「經濟(公司治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這三個維度架構,成為國內評估一個公司是否永續經營的績效代名詞。簡而言之,就是在此三大元素架構下,用來評估一家企業的永續發展指標,與作為投資市場的評斷標準。
接下來就來介紹E、S、G三者所分別代表的內容以及重點指標吧。
1.環境(Environmental)
主要是以「環境保護」為重點,其中所較廣為關注之議題包括氣候變遷、能源議題、淨零碳排、生物多樣性…等,希望企業可以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議題,並且透過企業經營或是生產模式上的改變(例如:企業全面採用綠電、綠建築的建設…等),來促進地球整體環境的改善。
2.社會責任(Social)
承襲了CSR(社會企業責任)的概念,相較於過往強調對於外部社會以及消費者端有所回饋之外,在ESG當中所提到的社會責任也開始更加注重企業內部給予員工的社會福祉,包括像是人權、勞工權益、員工們的身心靈健康…等,這些都將會納入ESG的評判標準當中。
3.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的目的除了透過企業帶動,解決社會問題之外,同時也是許多投資人在評斷該企業是否為一個永續企業的指標之一,所以在公司本身的企業倫理、供應鏈管理、競爭行為…等也格外重要,強調企業應該要維持經營的穩定度以及公司本身的名譽,並且更加透明化公司資訊,以及實踐董監事在重大決策上的利益迴避,避免貪腐和市場上惡性競爭之行為。
概念 |
指標重點 |
環境(Environmental) |
|
社會責任(Social) |
|
公司治理(Governance) |
|
二、為何要做ESG?👀
在前面有提到ESG的起源和由來,可以發現ESG的出發點和最終想達成的主要是環繞在永續、人權和企業經營管理等面向上,但對於大型企業而言,要實踐ESG不僅要成立ESG相關的專案小組,另外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加上ESG並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規範,就企業財務角度而言,算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又為何全世界的企業都在積極發展ESG的概念,難道真的只是為了環境或社會永續發展嗎?
仔細深究會發現,雖然ESG並非強迫性質的規範,但在某些層面而言,若企業再不重視這方面的經營,很有可能在10年、20年後的將來會逐漸遭受到市場的淘汰,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曾在專訪當中揭示不做ESG的嚴重性,她表示「現在做ESG對企業來說是提升競爭力,不做的話未來會有生存問題。
聯合國 「2030永續發展目標」SG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訂定 17個永續發展目標,是全人類的共識,為必然的趨勢,只是早做或晚做的問題,早做的話,花費資源較少。」,她比喻:「今天做花一萬元,明天做花一百萬,後天做花一千萬,大後天就不用做了。」
1.投資機投資與否的重大關鍵
近年來許多國際性的投顧機構,從以往只著重於公司的經營績效、財務報告、未來展望…等數據,到現在逐漸將ESG指標作為投資前的重要評估準則之一。
根據 PWC(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消費者報告指出,從 2021 年開始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客戶、公司會更優先選擇有符合 ESG 規範的公司進行消費及合作, 76% 的消費者會針對企業是否有善待員工、社會和環境等因素,來決定是否進行消費。
另外,根據 Gartner 所述,在2009 年只有 16% 的投資者在其投資決策中考慮了 ESG 因素,大幅成長到了2022年的85%,甚至有不少國際投顧機構宣稱,未來將不再投資沒有ESG指標的公司。除此之外,在金融機構貸款方面,逐漸開始施行「永續連結貸款(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簡而言之即是銀行透過與企業討論企業須在期限內達成哪些關鍵的永續指標,來決定是否給予企業更優惠的放款利率。綜上所述即可得出若企業不儘早開始了解或實踐ESG,對於企業本身擁有的資本流失代價可能遠比實踐ESG的成本更高。
2.供應鏈中各企業的互相牽制
於ESG的評估框架當中,不是只要管好自己的企業就可以獲得高分的評級,還必須要兼顧自身產品或服務在供應鏈端所合作的代工廠或承包商,即使將自身企業的ESG實踐做到淋漓盡致,但在供應鏈上配合的廠商不做ESG且有破壞環境、侵害人權…等負面消息,一樣會影響到自身產業在ESG的評級,像是蘋果公司宣佈要在2030年達到整體產線碳中和的目標,但不僅蘋果自身要付諸行動,更多的是其供應鏈廠商的配合,其中在2020年就有部分廠商因為不做ESG,而從此成為蘋果的拒絕往來戶,可謂損失慘重。這樣的企業互相牽制,讓許多企業縱使不想理會,也得開始著手進行了解並實踐,未來也希望可以透過這項概念,推動無論是大、中或小型企業都一起為ESG做出改變和進步。
3,政府對於大企業的強制要求
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將「減碳」作為該國未來導向的重要政策之一,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台灣金管會的「公司治理3.0」政策,明定自2023年起,資本額達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需具體揭露ESG資訊。另外針對金融機構也規範了「綠色金融2.0」,為了投融資的風險管理,須將ESG作為企業放款的審核條件之一。
綜上所述,即使現階段並沒有規定所有企業均須揭露ESG資訊,但若企業對於ESG相關議題不聞不問,對全球的ESG趨勢視而不見,在未來可能會面臨著失去客戶與合作夥伴的窘境。
三、企業該如何去實踐ESG?
其實ESG的概念並不難理解,也有許多概念像是環保、人權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觀念,但對於企業而言,最不容易的是要如何去實踐概念當中的內容,對於許多傳統企業而言,為了實踐ESG,不僅要重新規劃商品的產線,甚至可能會針對公司整體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加上對於不同產業像是科技業、製造業、服務業或餐飲業都會有不同的實踐面向要去規劃,以下會介紹看幾家知名企業實踐ESG的案例,從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各行各業在實踐ESG手段上的不同。
1.信義房屋
信義房屋早在2010年就針對各分店以及總公司之經營上所產生之碳排放進行統計,並致力於減少碳排之經營模式,像是在各分店據點要求使用節能電器以及有省水標章之衛浴設備,並且改善傳統發傳單宣傳廣告的模式,盡量以社群或通訊軟題為廣告渠道,減少紙張的浪費。在社會層面上,對內更加注重保障員工薪資福利以及制定完善的培訓計畫,對外則是透過社區服務以及社區營造等面向,回饋當地。
(資料來源:信義永續網)
2.Nike
Nike在生產原料上目前 NIKE、Jordan 和 Converse 產品當中有78%都含有部分回收材質。材質占了整體碳足跡約 70%,而其中大多材質為再生聚酯纖維,該材質為回收的塑膠瓶加工再製造而成,不僅符合減少碳排的目標,也同時為地球環境減少不必要之浪費,根據統計,到現在在Nike的Tempo上衣產品線就使用了來自垃圾掩埋場和水路的 1 億 1 千 2 百萬個塑膠瓶。
▲Nike 採用廢棄材料比例最高的鞋:約 50% 原料來自廢棄材質(資料來源:妞新聞)
3.台達電
台達電身為台灣企業ESG的先驅以及典範之一,針對產品供應鏈、公司治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各方面均有所參與,像是在環境面,台達電已於2021年3月宣布加入全球再生電力倡議組識RE100,承諾全球所有據點,將於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電力及碳中和的總目標,截至2021年,整體企再生電力的比例已達總用電量之55%,另外也早在2018年即加入EV100低碳運輸,提倡電動或混動運具,以響應節能減碳,在建築方面台達電也在全球範圍內自建及捐建32棟綠建築,2021年,經認證的15棟廠辦及5棟捐建綠建築,共計節電1,809萬度電,約當減少11,142噸碳排。在公司治理方面,台達電董事會中設置獨立董事席次,增加女性董事,並成立薪資報酬委員會與審計委員會等功能性委員會,來健全整理公司經營。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何種產業,在ESG規範下的共通點和目標均是在永續經營、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三個層面,目前有比較完整規範或是報告書的大多仍集中在上市櫃公司和大型的企業,在未來,也會逐漸帶動中小企業開始實踐ESG相關內容,提升企業本身和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性。
- 管理儀表板:物件狀態、收支情況一目了然!
- 租約智慧化:線上定型化契約,即時簽約有保障。
- 帳務自動化:24小時服務,告別人工對帳的日常。
- 串接智能設備:遠端管理好方便!






